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300)

一、学科简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学科,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强大支柱。

鲁东大学于2010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建设,在功能高分子、无机功能材料、高聚物合成与改性、生物与环境分析、应用有机化学等研究领域方向鲜明、凝练,理论研究基础扎实,应用研究经验丰富。

本学科目前拥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学科组成人员年龄、知识、职称结构合理,科研潜力深厚。现有导师都是多年从事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专家,研究领域涉及当今化学的诸多前沿领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2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142篇,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1项。目前,化学一级学科仪器设备齐全,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可进入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工作,还可以进入国内外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体要求是:

1.政治思想方面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求实精神;

2.业务能力方面

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系统掌握化学专业尤其是具体研究方向的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相关发展现状与研究动态;掌握英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和交流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工具;

3.其它方面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功能高分子

以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为前驱体,进行分子模拟与设计,采用先进的绿色工艺制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实现对其结构、组成和功能的控制;研究开发新型功能高分子特别是环境响应型高分子材料。

2.无机功能材料

利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方法,构筑设计配位聚合物材料;开展半导体材料、纳米陶瓷、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研究;自组装构筑多孔结构材料并研究该类材料的吸附、催化等性能。

3.高聚物合成与改性

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基础、聚合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型高性能高聚物材料的合成与改性,包括高聚物合成的新方法与新机理、天然高聚物材料的改性、结构新颖高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生物与环境分析

运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原理,研究环境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实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生物传感器和吸附分离材料的设计与组装,实现生物和环境样品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

5.应用有机化学

研究天然源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胶东半岛特有动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和筛选、结构优化;进行高附加值精细有机化学品、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发和工艺改进;研究功能性有机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研究生提前或延期毕业。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学科课程学分不少于30学分,另科研实践2学分,专业实习2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具体结构为:

政治理论课,2门,必修,共3学分;

英语,1门,必修,3学分;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1门,必修,0.5学分;

学位基础课程,2门,一门4学分,一门3学分,必修,共7学分;

学位专业课程,3门,每门3学分,必修,共9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12门,至少需修满8.5学分;

同等学力身份和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要课程2~3门;补修课程一律不计学分,以通过考试为准。

六、培养环节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生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研究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两个月内完成。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严格按照本学科课程设置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进行。所有课程学习内容均应在前三个学期完成。

3.毕业(学位)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结合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毕业(学位)论文题目,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第三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制订论文工作计划。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

4.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专业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的形式采取参与我校教学工作如协助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辅导低年级研究生的实验以及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等多种形式。专业实习一般不少于20个工作日。专业实习结束后要写出总结报告,学院根据报告评定成绩。专业实习考核合格,计2学分。

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科研实践的形式为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等。每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8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以拓宽知识面和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积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科研实践考核合格,计2学分。

研究生可根据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5.中期筛选

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工作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鲁大校发〔2011〕109号)的规定执行,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6.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检查

毕业(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通过毕业(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后,进入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撰写论文期间,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情况,导师应经常了解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毕业(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进行。

7.毕业(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符合如下条件后,方能提出答辩申请: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实践活动规定的专业实习工作和科研实践活动工作,并取得相应学分。论文答辩工作具体程序及要求按《鲁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和必要的实践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硕士生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参加基础理论研究外,还需积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堂学习、实验室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研究生既要牢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科研试验及参观学习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或开卷笔试方式进行。必修课程考核视各课程特点,其考试方式由学科组研究决定。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7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在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期筛选考核、论文工作检查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既教书又育人,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等,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的内容应表明作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应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

开课

单位

学 位 课 程

公共课

A010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郭同峰教授

李伟教授

马院

A0100005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于海飞副教授

AQYYY001

研究生英语(阅读、听说、写译)

108

3

1、2

考试

管廷祥副教授

刘军显副教授

外教

孙明磊副教授

A0100006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8

0.5

1

考查

专家

研究

生处

基础课

B0900006

现代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

72

4

1

考试

刘希光教授

郭磊副教授

徐强副教授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B0900011

专业英语与科技写作

54

3

1

考试

曲荣君教授

专业课

B0900007

高等有机化学

54

3

1

考试

纪春暖教授

B0900012

现代高分子化学

54

3

1

考试

孙昌梅教授

B0900013

现代吸附与分离技术

54

3

2

考试

刘军深教授

非 学 位 课 程

专业选修课

D0900202

生物化学

36

2

2

考查

徐慧副教授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D0900006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36

2

2

考查

陈厚教授

D0900207

高等无机化学

36

2

2

考查

高善民教授

D0900025

化学学科前沿讲座(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

36

2

2

考查

殷平教授等

D0900297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36

2

2

考查

乔青安副教授

D0900302

高分子近代合成方法

36

2

2

考查

李桂英副教授

D0900308

功能高分子

36

2

2

考查

孙昌梅教授

D0900027

药物合成设计

36

2

2

考查

刘刚副教授

D0900014

天然产物化学

36

2

2

考查

徐胜广讲师

刘希光教授

D0900012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36

2

2

考查

徐强副教授

D0900008

高分子复合材料

36

2

2

考查

杨正龙副教授

D0900020

纳米科学与技术

36

2

2

考查

高善民教授

补修课

E0900213

物理化学

见课本生

教学计划

考试

随本科生学习

E0900003

分析化学

考试

随本科生学习

E0900006

无机化学

考试

随本科生学习

主要参考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序号

1

冯新德编著.高分子合成化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0

2

焦剑,雷渭媛著.高聚物结构、性能与测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董建华等编著.高分子科学前沿与展望.科学出版社,2009

4

徐任生主编.天然产物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5

Carey F. A.编著.高等有机化学:结构和机理.科学出版社,2009

6

赵常志等主编.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科学出版社,2012

7

但德忠主编.环境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王斌,陈集,饶小桐编.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9

孙为银主编.配位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

徐如人,庞文琴等著.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11

马德柱等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科学出版社,2003

12

陈厚主编.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3

宁永成编著.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科学出版社,2000

14

张立德,牟季美著.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科学出版社,2001

15

陈慧兰著.高等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

张祖训,汪尔康著.电化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00

17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8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Wiley-Blackwell

1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

Analytical Chemistr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1

Macromolecule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2

Polymer, Elsevier

23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Wiley-Blackwell

24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Wiley-Blackwell

25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6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Elsevier

27

Synthetic Communication,Dekker

学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