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简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设置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生,专业招生规模稳定,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80名左右。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3人,高级职称15人。专业先后纳入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核心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2020年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查。专业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改革的突破口,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山东尤其是胶东地区的高分子产业群为实践平台,与烟台泰和新材、威海拓展纤维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起协同育人培养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干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高分子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塑料成型工艺学、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学。

  毕业去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与工艺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部分毕业生读研深造。

  专业特色:

1.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遵循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通过调研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情况、邀请高校与企业行业专家、组织专业教师研讨等方式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具备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及工程应用等实践能力,具有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具有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特别是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与工艺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毕业5年左右,达到工程师执业水平。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专业通过定期分析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情况、走访用人单位和高分子相关企业、组织高校和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等方式,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状况等进行调查,深度分析社会与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而优化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创新研究与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分类培养。培养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个阶段进行培养。通识教育阶段重在培养人文素养、品德修养、体魄锻炼和自然科学基础;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拓展教育注重创新、就业创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能力自行选择,进入创新研究方向学习的学生,依托专业拥有的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省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高分子合成工艺和成型加工方面的科技创新研究。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科研方案,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进入就业创业方向学习的学生,依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开放式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中心,进行创业基地实训。并根据学生择业意向,进行企业实践锻炼,选聘对口企业导师,全程指导生产实践训练,逐步强化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根据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重构并建立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保证培养目标的达成:(1)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等四个教学模块体系,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2)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和生产过程对接;(3)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资源,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现实性;(4)强化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 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设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骨干人才、严格教师任职标准、选派教师到企业与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及聘请企业高管与技术人员承担理论和实践课程等方式,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安排教学任务,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在企业实践半年以上的经历,引导青年教师主动联系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跟踪、考核评价。经过多年培养,专职教师中具有工程背景的达到67%。

专业与烟台泰和新材、威海拓展纤维、烟台德邦等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建有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人才培养平台,依托平台开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品、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开发等实验和实践课程,形成了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结合、基础规范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实践操作与工程应用同步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经济社会效益和教学内容的转化,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3. 建立多元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保障培养目标达成

设置了学校、学院、专业三级管理模式,建立了由学校和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估中心、教学督导、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等组成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正常运行;专业采用年度考核、教学评价、教学督导等多项制度保证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质量和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实施“全程覆盖、截点反馈”的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

4. 改革成效

专业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改革的突破口,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工科建设,促进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近五年专业先后纳入山东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核心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获省专项建设资金5900万元。依托专业发展,先后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于2020年升级为省示范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的系列改革获山东省教改项目6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4项;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一流课程2门、省精品课程5门,在线开放课程8门,开发特色课程8门,编著教材4部。

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5项,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省部级以上奖励87项、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篇,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为国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领域输送专门人才。

学校微信